在企业界,几乎所有中高层管理者都知晓,企业文化建设对于公司发展的重大意义,但高扬的理想旗帜如何转化为可感知体验的载体?核心团队又将扮演什么角色?500年前的阳明心学也许可以给予企业文化建设一些启迪,“王阳明心学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,“心即理”启迪我们:企业文化即是“人心”的经营,一把手得亲力亲为,人的精神力量是伟大的,经营者要从内心深处感悟经营之道,并在此基础上矢志不渝地坚守。
近来,阳明心学已经成为一种时髦的文化现象,王阳明传记的持续热销、每年一度国际阳明心学研讨会的举办,便是其文化现象的显著表现,华人文化圈几乎到了“言必称阳明”的地步;然而,喧嚣过后,独坐一隅,归于沉寂,通过《传习录》进入其博大深邃的理念世界,与阳明先生进行跨时空的对话,亦将是一场别致有趣的精神之旅。
王阳明认为,“心者,身之主宰。”心作为整个身体的控制者、主宰者,是能动的和有目的的。人的任何行为都是由“心”产生的意志所支配的,与佛教讲的“象由心生”和叔本华说的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”一样,心、意志都具有本体论、宇宙论的统摄作用。王阳明把一切感觉归之于人的主观意识使然,从而高扬了人的主体能动性。他认为,心不但是身之主宰,还是天地万物之主,更体现了主体这种认识、分析并进而掌握、控制万物的主观能动性。
王阳明充分肯定了人的存在,人作为自身的存在而存在,而不是为了外部高悬的“理”而存在。“理”就在我心中,而万物只有对于“我”来说,才具有意义和价值,故“万物皆备于我”。对于内部“心”的发掘,会使人的自主意识得到开发,使人真正意识到正是由于人本身的存在,方使这个世界变得复杂、丰富、生动、活泼。王阳明认识到了事物的存在只有对于思维着的人来说才有意义,旗帜鲜明地肯定了人自身的高贵与价值,捍卫了人之为人的自由与尊严,对于日薄西山的晚明,无异于一场伟大的启蒙运动。
企业文化就是“经营”人心
《词源》对文化的解释是“文治与教化”,文化也就是用“文”来教化。因此,文化具有“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”的作用。企业文化教化的对象从根本上说是“人心”。阳明先生有诗曰:“人人自有定盘针,万化根源总在心,却笑从前颠倒见,枝枝叶叶外头寻”,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“人心”为着力点,以影响和塑造“人心”为己任,离开“人心”去建设企业文化,只能是缘木求鱼,徒劳无功。
美国管理学大师加利哈默曾把企业对人的经营简单划分为三个层面:一是“人手”的经营;二是“人脑”的经营;三是“人心”的经营。“人手”指的是劳动力;“人脑”指的是知识;“人心”就是人格、魅力、道德情操、价值观等等。可以说,经营管理是“人手”的经营,科学管理是“人脑”的经营,企业文化则是“人心”的经营。抓住了“人心”也就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,得人心者得天下,赢得了人心,就会赢得世界。洞悉了“人心”就是把握住了“人性”,顺应了“人性”便无往而不胜。
从内心“悟出”的经营哲学才能身体力行
经营哲学就是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,企业所信奉的经营宗旨,是企业文化建设之“纲”,这一问题解决好了,就能奠定企业文化建设的根基。“心即理”告诉首席文化官,“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,不假外求”。它给企业家的启迪是:要用心去“悟道”,只有从内心深处“悟出”经营规律才能真正做到身体力行。“理”在心中,即使是参观学习了的“外求”也是为了开悟内心,经营者要用自己的“心”去思索,体悟经营之道,以自性之光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。经营之道虽然是一种客观存在,但只有在内心深处“悟出”了它,才能真正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指路明灯,也即愿景、使命、价值观,才能转化为坚定的意志与信仰。
战胜了内心便赢得了世界
阳明心学是一门练心的学问,它向我们传达了一条真理:一切战斗都是心战,战胜了心魔便无所畏惧,既不怨天亦不尤人,而是反躬自省,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。企业核心人物作为企业文化的缔造者,特别要注重“修身”,“修身”就是修心,就是实现“修齐治平”人生使命的起点,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起点。一位真正的领导者,一定要学会在浮躁中冷静地观察思考问题,相信自己,理在我心,认准的道理就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。
心有主,我制外;心无主,外制我。在企业发展期,都有一个强势的核心人物在发挥根本作用。松下幸之助是松下公司的灵魂人物,海尔文化就是张瑞敏文化,华为员工对任正非发自内心的尊崇,这些成功者有一个共同特征,就是他们用“心”悟出了经营之道,并用顽强的意志、坚定的信仰践行,最终成就了企业,也成就了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