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知道,苏莱曼尼有一个外号,叫“中东谍王”,由此可见,他的行踪必然是国家最高机密,
并且他的出行身边一定会跟随大量保镖。那么美军这次是如何做到对他精准打击呢呢?截止到目前为止,本次很多暗杀的细节都为公布,但是美军本次“定点清除”行动可以看得出安排的相当缜密。
我们知道,美国中情局在中东已经营多年,早已形成一张巨大且完善的情报网。
据有关人士推测称,自苏莱曼尼进入伊拉克之后,美军的卫星,无人机以及人工情报网就开始活动起来,仅用一个小时就对苏莱曼尼进行精准定位,通过大量情报的整合后,对其进行“定点清除”。
我们知道,所谓的情报,其实就是大量数据。利用数据库,进行大数据的采集,从而获取目标任务的准确信息。这也是美军“定点清除”时的惯用伎俩。其实,这一点早在10年前,猎杀本拉登时展现的淋漓尽致。
当年美国为了一雪“9·11”之耻,美国中央情报局专门成立了一个名为“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”的机构,目的只有一个,那就是猎杀本拉登。
该机构也是用无人机,卫星以及人工情报网对本拉登的个人信息进行全方位搜索和采集。然后制定作战指令,发送到美军特种作战部队的指挥官电脑上。
当时为了猎杀本拉登,美国动用了1100多名美国特工和分析师从事情报分析工作。
当时本拉登的防范工作可以说做的已经相当严密了,本拉登切断了和外界的一切联系,不使用电话,不使用网络。但没想到,他身边亲信的一通电话彻底暴露了本拉登的位置。
于是就有了经长达10年的缜密侦测判断后的美国直升机和特种兵的从天而降,本拉登也因此走到了生命的尽头。
而这次苏莱曼尼之死,同样也是美军借助大数据手段,实现千里之外、万军之中取敌方上将首级,有如探囊取物一般。
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,数据安全对于一个国家安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。